在 2017 年,我陰差陽錯地參加了 ICA 的 Facilitative Agile Leadership 課程。原本預期這是一門引導技巧的課程,能幫助我在公司順利導入敏捷開發。然而,這兩天的課程內容卻超出了我的預期,
事實上,這是個包含以下幾個模組的系列課程:
1. Operating in the Agile World
2. System and Me
3. Team Assessment and Support
4. Leadership Frame
而第一堂課的目標是讓我們察覺自己的盲點,並認清我們與公司的使命是否一致。
(1) Operating in the Agile World
(2) System and Me
(3) Team Assessment and Support
(4) Leadership Frame
而第一堂課
是讓我們察覺本身的盲點及認清楚我們與公司的 Mission
[Mission]
我們共同的使命如下:
• 用敏捷思維促成產品成功
• 打造自主性的文化
• 藉由快速探索以因應市場變化
• 讓團隊與團員達到雙贏
[Wave Analysis]
在確立了使命之後,我們討論了目前導入敏捷的現況,並通過波浪分析(Wave Analysis)來引導大家說出各自的想法:
• 形成期(Emerging): 行動逐漸確立,獲得能量,學習曲線迅速攀升。
• 衝刺期(Swell): 處於潮流之中,看到正面效果,持續學習和成長。
• 波峰期(Crest): 產生最佳結果,但創新開始減少,成長空間有限。
• 漩渦期(Trough): 運作不順,但方向不明,感到焦慮和困惑。
• 暗潮期(Undertow): 即便在成功之中,仍有深層問題潛伏,一不小心就可能陷入困境。
我個人覺得,波浪分析也非常適合偶爾用在回顧會(Retrospective)上。
Source :http://www.ica-associates.ca/wave-analysis-trends/
[影片引導 & ORID]
講師播放了一部影片《RSA ANIMATE: Drive: The surprising truth about what motivates us》。其中提出了三個關鍵驅動力:
1. 自主性(Autonomy): 對自主生活的渴望,例如 Atlassian 每一季度的 ShipIt Day,工程師可以自由選擇做任何事情,往往能激發出許多創新點子。
2. 精通(Mastery): 對提升能力的渴望,這讓我想起學生時代,不為了什麼,只為了興趣而不斷練習樂器,最終變得更好。
3. 目標(Purpose): 明確的目標才能確定我們的下一步。
在這個環節中,講師透過 ORID(目標、反映、解釋、決定)方法,先讓我們討論事實,再逐步引導我們的感受與想法。
[Fishbowl – 金魚缸討論]
Fishbowl 是一種引導討論的方式。首先,區分出不同角色,如經理(Manager)、Scrum Master、團隊(Team)、產品負責人(PO)。每個角色群體就是不同的“金魚群”。討論時,只有被邀請進入“魚缸”(中央區域)的金魚群可以發言,其他人在外面觀察,只有當主持人允許時,外面的人才能提問。
沒想到,各位經理在討論“不配合敏捷的同事”時,竟然能像當兵時候侃侃而談XD。同時,也讓我意識到 PO 常常不被視為團隊的一員,這點以後需要多加留意。
[Autonomy vs. Self-Organization]
自主性(Autonomy)是一種可以說“NO”或選擇“YES”的自由,而自組織(Self-Organization)則是團隊能夠互相配合、互相調適。我認為,為了成就團隊而犧牲小我,也是自組織的一部分。
[Management <-> Leadership <-> Followhood]
我總喜歡用 NBA 來比喻。一支球隊一定會有一位經理,負責行政事務,這屬於管理範疇。而球隊中必須有一位明星球員,他展現領導力,帶領其他球員一起爭取總冠軍。
[不同管理風格影響結局]
一人管全部,事事親為,結果累得半死。
一人控全場,部分事務自治,但仍累得半死。
守望等待,只在問題出現時介入,其他時候讓車子自行解決。
這裡想表達的是,管理不一定要這麼累。
[知者 Knower vs. 學習者 Learner]
Source :http://thecuriousleader.com/
我們可能已經開始變得傲慢,必須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要成為“知者”,不要輕易否定他人,或用話語傷害別人。
所謂的學習者,應該是一種開放的心態,能包容不同的意見,而不是表面上說得好聽,但骨子裡仍然對他人心存不滿。
[受害者 Victim vs. 參與者 Player]
不要總是把自己視為“受害者”,推責給他人。反之,針對無解的外部問題,我們應該成為“參與者”,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在 Retrospective 時,我經常提醒團隊,雖然這是別人的問題,但我們能做些什麼來幫助自己度過難關?
最後的反思
這次課程結束後,我重新審視了自己的使命。儘管這兩天的課程並沒有如預期地教授引導技術,但它促使我認清自己,明確自己的使命,同時避免陷入受害者心態或知者心態。在推廣敏捷時,我們必須清楚自己的目標,並察覺自己的狀態,否則即使擁有再多的工具,也無濟於事。
在推廣敏捷之前,必須先誠實面對自己。敏捷路上,我們繼續努力,Go Go Go!
我們能夠協助你解決產品開發上的問題
發佈留言